队伍建设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文秀之光 >> 队伍建设 >> 正文
青春接力六载:我校学子续写黄文秀式奋斗篇章
日期: 2025-06-17      信息来源:      点击数:

六年前,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、时代楷模黄文秀将青春之路永远地定格在了广西百色,为祖国脱贫攻坚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;六年来,我校一批批毕业生带着文秀学姐的初心和信念,接棒使命传承,用实际行动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卷。

奔赴边疆: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

2024年11月,新疆皮山县气温骤降,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一片寂静。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、2024届音乐舞蹈系毕业生李超帅身穿厚棉衣,站在风沙扑面的防护林前,正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栽种胡杨和红柳。寒风凛冽,黄沙扑面,他却笑着说:“能为沙漠‘锁边’,值!”。

我校2024届音乐舞蹈系毕业生李超帅

在距离沙漠千里之外的新疆吉木萨尔县政务大厅内,同为西部志愿者、2024届数学系毕业生杨晓政正伏案整理乡镇企业的投资可行性报告。面对企业代表的咨询,他一边核对政策,一边耐心指导手续办理流程。参与基层治理、协助项目推进,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西部志愿者招募公告中那句话:“人用一年或三年的时间做好一件终身难忘的事。

我校2024届数学系毕业生杨晓政

在一年服务期即将结束之际,不少我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不约而同选择了留下。他们扎根边疆、服务基层,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辽阔。自2019年以来,我校已有1076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,服务范围遍及新疆、西藏、甘肃、青海等地区。此外,我校持续推进与新疆多地签署合作协议,推进多项举措、深化校地合作,打造“实习—就业”一体化人才培养链条。

扎根基层:用脚步丈量民情

“总有人要回来,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。”这句黄文秀生前朴实而坚定的话语,深深打动并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,也成为我校2019届电子信息与物理系毕业生张港心中的一盏灯。

毕业后,面对多种就业选择,张港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,选择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仁村担任一名大学生村官。他积极参与基层治理,协助推动惠民政策落地落实,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,用脚步丈量民心,用行动诠释担当。在平凡的岗位上,他默默耕耘、不计得失,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青春答卷。

我校2019届电子信息与物理系毕业生张港(左)

2020届中文系毕业生闫雪君,如今是西藏山南市错那市贡日乡的一名基层公务员。这里地处高原边境,气候严寒、交通不便,她常年奔波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村落之间。贡日乡地广人稀、林木密布,是当地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之一。为了排查隐患,她经常步行数十公里深入林区巡查;为提升村民安全意识,她挨家挨户开展宣传动员。面对艰苦环境与繁重任务,闫雪君说:“守护好这片土地的安全和生态,是我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应尽的职责。”

我校2020届中文系毕业生闫雪君(左一)

新疆皮山县皮亚勒玛乡乌堂村,在这片被誉为“石榴之乡”的土地上,我校生命科学系2022届毕业生李琳,正是这里的一名驻村工作队员。她积极参与农技推广、民情走访和惠民政策宣讲,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。此外,李琳耐心梳理帮扶政策,帮助村民成功脱贫增收,实现产业稳定发展和家庭收入持续增长。她说:“村民的笑容,就是我驻村工作的意义。”

我校2022届生命科学系毕业生李琳

在祖国广袤的基层一线,还有更多来自我校的年轻人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。六年来,我校不断强化育人导向,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实际,持续优化专业设置,强化就业指导服务。通过实施“基层就业引导计划”等一系列举措,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在基层一线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。

躬耕讲台:把青春讲给山里娃

作为一所师范底蕴深厚的高校,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肩负教书育人使命,这是一道留给我校学子的思考题。

我校体育系2021届毕业生秦丽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,她成为了平顺县东寺头乡井底小学唯一的体育老师。这是一所仅有32名在校生的学校,地理位置偏远,距离县城车程约2至3小时。秦丽芳与学生同吃同住在学校,朝夕相处,悉心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。除了承担着每天6至7节课的繁重教学任务,她带领学生克服训练条件艰苦等困难,积极备战县运动会。赛前,秦丽芳细心指导学生跳远的起跳和落地技巧、100米冲刺的速度与爆发力、垒球的传接球与投掷动作以及4×100米接力的接棒顺序和配合默契。比赛当天,面对强劲对手毫不畏惧,学生们奋力拼搏,最终斩获跳远、100米、垒球及4×100米接力赛多枚金牌,刷新了学校的历史最好成绩。“扎根山村教书育人,虽然条件艰苦,但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,所有付出都值得,这份责任让我无比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。”

我校2021届体育系毕业生秦丽芳(左三)

在新疆莎车县第八中学,我校2024届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曹泽炎正给学生编排课本剧《土地改革》。24年夏天,背上行囊,跨越千里来到祖国西部,“这里需要老师,我正好合适。”曹泽炎笑着说。对他来说,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,是他留在这片热土上最朴素的动力。

像曹泽炎一样,一批又一批长院青年,从太行山走来,跨越8000多公里走进南疆大地,如今,已有180余名长院学子扎根天山南麓,投身莎车县教育事业。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坚定誓言,成为连接晋疆两地深情厚谊的桥梁与纽带。

我校2024届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曹泽炎

六年来,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师范认证的“一践行三学会”要求及“省级一流专业”建设标准,持续推进师范生培养改革,深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,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实习锻炼,强化教学能力与课堂管理技能的培养。同时,学校定期举办师范生技能竞赛、教师技能大赛、师范生微课大赛、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比赛,通过模拟教学、教育技能展示等形式,激发师范生教学热情,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,不断提高师范生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。

追光而行:向文秀学姐看齐的“后来人”

在广西田林中学的教室里,我校文心秀行教育实习先锋队第四批队员、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学生葛慧灵正站在七年级教室的最后一排。作为实习班主任,她正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。这节语文课讲的是《青春之光》,当老师提到黄文秀于2008年考入长治学院时,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扭头看向她,说:“这就是我们实习老师的学校。”这一刻,葛慧灵感到无比自豪。

我校202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葛慧灵

在百坭村黄文秀先进事迹纪念馆,第四批文心秀行教育实习先锋队队长、外语系2022级学生梁佳慧和全体队员走进展馆,聆听文秀学姐扎根基层、服务人民的青春故事。队员们静静驻足,心中翻涌着对“选择与坚守”的思考。“让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坚持,都成为初心最生动的注脚——这,便是我们给时代的答卷。”梁佳慧深情地说道。

我校2022级外语系学生梁佳慧

这份答卷,早已写在了第一批文心秀行教育实习先锋队队长、体育系2024届毕业生郭泽翔的青春选择上。毕业后,他主动报名前往新疆伽师县,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,如今正奋战在新疆的基层一线,以实际行动践行文秀学姐优秀品质,将梦想深深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

我校2024届体育系毕业生郭泽翔

自2023年启动教育实习以来,我校已连续四年向广西百色选派教育实习团队,累计派出四批共160名学生深入田林县、田阳区、乐业县等地的学校,开展教育实习与基层锻炼。一代代“文心秀行”实习生用爱在八桂大地传播知识,用行动践行“承文秀之志,走文秀之路”的誓言。

“黄文秀班”成员、历史与旅游管理系2022级学生金生玉正在我校黄文秀先进事迹展馆展板前,为新兵讲述文秀学姐的故事。展板上,文秀的笑容温暖坚定,新兵们抬头专注聆听。在过去两年里,金生玉讲解近百场,还曾走进电视台、社区、高职校园……“每一次站在展板前,讲述文秀学姐的故事对我都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”。她轻声说,语气中带着敬意,也有使命的重量。

我校黄文秀先进事迹展馆成立以来,作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、毕业生离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充分发挥育人功能,打造了一堂行走在长院校园里的“大思政课”。此外,该馆立足党性教育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教育,免费对社会开放,面向全国各级各层面讲解800余场,累计受众8万余人。

我校2022级历史与旅游管理系学生金生玉

2025年,学校启动“黄文秀班”优秀青年培养计划,以“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、奉献人民”的培养思路,围绕“思想先锋队”“实践先锋队”“志愿先锋队”建设目标,构建“红色教育+能力提升+社会实践+志愿服务”的培养模块,形成“知文秀 学文秀 争优秀”的良好氛围,努力培养更多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、奉献人民的黄文秀式新时代好青年。自“黄文秀班”组建以来,学校党委高度重视,校党委书记曹景川亲自为学员讲授“开班第一课”,并带领全班男生赴煤矿开展一线实践调研,深入了解能源企业的发展现状与一线劳动者的奋斗精神,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,坚定理想信念。

“黄文秀班”在煤矿开展一线实践调研

如今

我校2025届毕业生正整装待发

他们循着文秀学姐的足迹

也接过一届届长院学子的接力棒

把青春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

把理想刻进时代发展的脉络里

在这场接力中

他们不只是追随者

更是新一程的领跑人

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

贡献长院青年力量!

版权所有:长治学院-组织部

地址:山西省长治市城北东街73号  联系电话:0355-2178105